贪图享乐的心态是各种消极没落人生观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人生观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4世纪先秦时代,思想家杨朱就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他关于享乐纵欲的人生哲学。杨朱认为,满足耳、目、鼻、体、意的欲求,以得到快乐,是人的本性。然而人生苦短,享乐机会不多,所以应当抓住机会尽情享受,“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在杨朱看来,人生的结果都只有一个,“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人死后只是一堆白骨,并没有什么好坏、贤愚的区别。因此,人生唯一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享乐的欲望。人为什么活着?他认为就是“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于色”(《列子·杨朱篇》)。这里,杨朱把享乐的心态推向极端,提出了赤裸裸的纵欲主义人生哲学。
享乐心态者说到底就是一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它源于私有制经济关系,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获取不劳而获鲸吞他人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的权力。剥削阶级为了尽情享乐,不择手段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并且把别人的劳动和血汗变做自己贪欲的资本”。马克思精辟地剖析道:“享乐哲学一直只是那些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