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时,整个朝廷上至刘邦本人,下到刘邦手下的功臣,其实都十分忌讳异姓封王的事情。这在刘邦那里很好解释:“天下本来就是老子的,凭什么你要来分一块,给老子滚!”大臣们的心思也很容易揣测:“凭什么你能封王我就封个侯?蛋糕就这么大,你切走大头,我们得到的就少了,为了我们的利益,不得不干掉你。”
所以,尽管刘邦在建国初年分封了七个诸侯,但在刘邦和臣子们的不懈努力下,在高祖刘邦驾崩之前,真正留下来的仅有偏安一隅的长沙王吴臣(吴芮的儿子)而已,可见异姓诸侯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辛。
我认为,各方利益的冲突才是影响异姓不得封王的根本原因,至于大臣们所说当年刘邦和功臣们曾经杀了一匹白马,把马血涂在嘴唇上起誓,说什么“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所谓白马盟约,未必确有其事,恐怕只是大臣们用来搪塞吕雉的借口而已。不然如此重要,甚至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历史走向的这件事为什么不见于刘邦自己的传记中?当然,不管怎么样,吕后要封吕家人做王,阻碍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然而,从古到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单位,领导做什么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人明里暗里地反对,阻碍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可这些只是客观因素,统治者自己的主观意愿还是占主导地位的。比如,刘邦要废太子的事情,尽管大臣们据理力争甚至死谏,但说实话,不管废太子这事对不对,如果刘邦坚持一意孤行,太子要废也就废了。大臣们之所以不怕触怒刘邦进而保住刘盈的太子地位,是因为刘邦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一个讲道理的人,而吕雉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