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的励精图治,各级官员的用命下,湖广地区各级官吏亲自劝课桑、麻、棉、茶等的生产,取得了不少佳绩。不过明朝的劝农制度也和历朝历代一样,只是在开国之初有比较好的效果,在朝代进入中期甚至晚期,便因为政令无法到达地方乡里,或者地方官吏阳奉阴违,而变成了一纸空文。
4.收钱最重要
国库充盈与否,很大程度上和当时的赋税制度相关,也和民众缴纳的赋税挂钩。国家建设,南征北战,兴修水利国防设施,赈济灾民,无一不是从国库拨款,开仓赈济。赋税政策是一个国家治理的重要决策工具,对社会人口迁徙与流动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人头征税向土地田产征税,再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
明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明朝中期甚至出现全国范围的赋役几倍增加的严重局面。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朝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户籍制度都是三位一体的民本制度,而在这其中最重要,占有核心地位的则是赋税制度。
赋税作为官僚机构、军队和宫廷的源泉;它同样也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源泉。归根到底,强有力的政府和繁重的赋税是同一个概念。在明朝,对赋税徭役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因为缺乏严格的限制,因此在相关政策的执行实施过程中,基层官员,甚至是里甲的负担都被无限放大。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最终只能转向民众,民众不堪重负,只能选择举家逃逸,流民问题也由此而生,转而加剧。到了明朝中叶,这个问题愈演愈烈,终于成了影响明朝政权存亡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