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社会里,人逐渐成为积极思维着的认知主体和能动创造着的行为主体,利用手工工具对自然进行有限度的开发,人的主体性逐渐得以确立。但在自然和人身依附的双重束缚下,人在这个时代的生存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人尚不具备独立面对自然的能力,只能相互依赖才能生存,进而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宗法和等级为媒介的群体交往关系,天然产生“原始敌对情绪”人的个体生存不仅受制于自然,也受制于社会。建立在低水平的物质生产力和狭隘的物质交往活动经验基础上的技术有限性发展,制约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3.工业社会——人的技术化生存
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蒸汽机、电力技术和集成电路的发明为标志的三大技术革命,三次具有全局性的技术变革不仅将工业化浪潮推向全球,而且为人类开创了工业文明时代,记录着人类实践能力的进步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蒸汽动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成功地代替了手工作坊生产,标志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开始进入工业社会。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激励并推动着人们对技术创造和使用的热情。在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进一步深化,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剧烈变动,直接引发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