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汪子嵩和王太庆在《关于“存在”和“是”》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多年来,“存在”往往与“意识”相对应,成为物质和精神的代名词,显然,西方哲学中的“是”不仅包括了物质的存在,也包括了抽象的存在,后者还成为更高层次的“是”。再者,“存在”的对立面是“不存在”,“不存在”就是“虚无”,这也完全不同于“是”和“非是”(即真和假)之间的关系。“有”与“存在”接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正是由于系动词“是”是构成命题和判断的基本要素,只有肯定和否定的判断和命题才能区分出真和假,因此在以求真(知)作为哲学研究的最终目标的希腊和西方哲学中,“是”成为最重要的哲学命题也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是”和“真”是一致的,如果把“是”(on to)译成“存在”的话,就失去了这种一致性,因为“存在”只是表明实在,不能说其就是“真”的。[211]
相关影视:泰国天鹅套索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