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的简体字运动中,先后有多种关于简体字的系统资料编辑出版。它们主要有胡怀琛的《简易字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书中收录简体字300多个。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年出版),书中收集简体字1600多个。卓定谋的《章草考》(北平自青榭1930年出版),收集历代章草资料106种,得字3000个。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订、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容庚的《简体字典》(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36年10月版),收字4445个等。
简体字运动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是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它包括限定普通教育用字的范围和减少汉字的总量。民国时期主要进行了选取“常用字”和选定“基本汉字”的尝试,前者比较成功,而后者则基本失败。上海生活书店1932年11月出版过洪深的《一千一百个基本汉字使用教学法》,认为除了这1100个汉字之外,另加“特别字”250个,可以“用来表达一切的心情和事实”。但事实上根本行不通。因为限定的字数太少,不得不让语言去迁就文字,因此无法推广。在简体字运动的第三个主要内容改进汉字的表音功能方面,民国时期主要做了两种尝试,一是构想新形声字;二是尝试创造“音节汉字”。主张构想新形声字的人设想把汉字现有的形声字系统地加以整理和改造,使相同声旁的字都读相同的音,相同读音的字都使用同一个声旁,或用注音字母或新创字母另造新的声旁。尝试创造音节汉字的人设想选定400多个或1000多个汉字作为“音节汉字”(音节符号),其余汉字全都废弃不用。这两种尝试都违背了汉语和汉字的规律,所以根本无法推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