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典】
阴阳观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对天地、日月、寒暑、水火、男女、昼夜、阴晴等自然现象的观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随着经济分工、上下等级的出现,又出现了主奴、贵贱、贫富、治乱、兴衰等社会矛盾现象。后来逐渐发展到了农业社会,人们从农业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了向阳的庄稼丰收,而背阴的庄稼却容易减产,就总结出“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又把这种经验和规律用来指导管理国家,认识到矛盾的缓和与激化,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和安危。殷、周之际产生的《易经》,就是在总结了广泛的矛盾现象的基础上,试图趋吉避凶的一种尝试,提出了乾坤、泰否、剥复、损益等一系列的矛盾范畴,为阴阳范畴的出现开了先河。
西周末年,人们从矛盾现象的观察中,逐步提炼出了概括上述各种具体的相互对立的观念的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万事万物变化的原因。其后不久出现的《老子》一书,则在更高的水平上丰富、发展了阴阳学说,为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