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诠释性”立场中幼儿园教师的“实践关注”
尽管舒尔曼等人对于领域教学知识的讨论使得国内教师知识的研究从单纯的学科知识转变为一种复合型知识,但整体上这种对幼儿园教师知识构成的解读仍体现的是一种传统的知识观,即认为知识是冷冰冰的客观存在,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和经验无关。类似于波兰尼认为的公共性知识,这种知识具有的是“非人格性和公共可传达性”,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在这种知识观下,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认识、接受和掌握这些固定的、普适的知识。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科学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路线都是诉诸宏大的‘先进理论’的,教师被认定为宏大教育理论的消极实施者和执行者,其任务在记忆、理解、运用和掌握这些理论,体现出了明显的科学主义的技术理性特征。但这种科学主义的教师发展路线追求的普遍化、去情景化的理论而忽略背景的重要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与现实、与教师实践相脱节的缺陷。”[47]教师被动输入和简单输出这些僵化、固定的知识,缺乏自主的选择与反思。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进而优秀的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事先规划好的固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伴随着教育现象学、存在论教育哲学、哲学解释学的兴起,教师发展逐渐进入了基于“历史—诠释性”立场的“实践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