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曾出现过一些纯商业性质的歌舞团体,其中较有影响和特色的有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中华歌舞剧社、中华音乐剧团、新疆歌舞团等。中华歌舞团是在中华歌舞专门学校的基础上于1928年为赴南洋演出而组成,由黎锦晖任团长兼指挥,足迹几遍南洋群岛各城市,演出结束后即解散。明月歌舞团成立于1930年年初,由黎锦晖负责,主要以中华歌舞团部分成员为基础组成,几经周折,于1933年解散。中国歌舞剧社由姜椿芳、江闻道、袁励康等发起,成立于1944年4月,该团旨在为创立中国民族歌剧及中国舞蹈打基础,当时曾产生不小反响,1946年5月解散。中华音乐剧团和新疆青年歌舞访问团也都风行一时。
真正给中国新舞蹈带来生机的是吴晓邦和戴爱莲。他们所开拓的中国新舞蹈艺术使中国舞蹈真正成为抒发人类美好感情的艺术。1935年以后,吴晓邦开始在国内演出自己的新编作品。1935年9月,他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晓邦舞蹈作品发表会”,演出了他创作的《送葬》、《傀儡》、《小丑》、《幻想的破灭》等11个舞蹈。1937年4月,他又举行了第二次舞蹈作品发表会,创作演出了《拜金主义者》、《中庸者的悲伤》等,两次演出形式十分新颖,内容直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对帝国主义的憎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吴晓邦立即投入到神圣的抗战中去,其创作不论从内容和形式都起了很大的变化,使他的新舞蹈进入了成熟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吴晓邦共创作了100多个舞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进行曲》、《丑表功》、《流亡三部曲》和舞剧《罂粟花》、《虎爷》、《春的消息》等。这些作品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抗战期间,作为舞蹈家,吴晓邦辗转往返于贵阳、重庆、成都、广州等地进行演出、讲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42年7月,他受聘到广东曲江艺专舞蹈班工作,在一年的教学中总结了几年的创作经验,整理出一套新舞蹈基本训练教材,使其系统化、中国化、科学化。在教学的同时,他还创作了舞蹈《饥火》、《思凡》、《生之哀歌》、《月光之歌》等,在艺术上更趋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他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者,其舞蹈塑造了各类迥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内涵深邃,富于哲理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