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除了拙劣地运用指责、赞赏、劝告、惩罚等技法外,我们没有确定的方法来塑造性格。不仅如此,对道德探究的一般观念,其意义亦是可疑的和聚讼纷纭的,原因在于,这些观念探讨脱离了人类互动的具体事实。
…………
不妨重新回到一些基本命题。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具体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之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关联,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判断、满足和不满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在此意义上,人类行为和道德是社会性的:它们并非应当是社会性的,也并非难以预期的。但是,关于社会性的实质则存在着巨大的分歧。理想化的道德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些分歧。人类的互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然而,只有当我们学会观察这些互动时,我们才能充分有序地对之加以把握和利用。思维本身的运作如果不借助科学,就不能正确观察这些互动,也就不能理解和利用这些互动。因为天生的、无所凭依的思维恰恰是指信仰、思想和愿望等习惯,它们是偶然产生的,并且受制于社会制度和习俗。但是,所有偶然性和合理性综合起来,便能够最终使我们从社会条件中获得一种科学观察和研究的思维。培育和发展这种思维,是当前社会的一种责任,这是由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