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联系那些对武夷岩茶的经典评价,就可以大致明白这茶水中的“骨骾”为何物,比如岩茶的浓郁“汤感”,比如茶汤对口腔的“打击”力度,比如清代梁章钜提出的“活、甘、清、香”四字,归根到底落在一个“活”字上。如果一定要用清晰的语言来表述,“骨骾”的内涵无非两条:一是“内质”的丰厚充实,二是由内在“活性”带来的力量感,且两者互为表里。
那么,书画用笔的“骨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笔也是柔软而无定形之物,一落纸即偏倒散乱,何以能产生“骨”?智慧的中国人在工具创造上主动给自己设置了难题——只有柔软而无定形,才足以“载道”,才能具备无限之可能性;只有在驾驭复杂多重矛盾关系的过程中,才能孕育与调动真正的内在“活力”,而最终外化于书画线条“质地”的丰厚充实、“弹性”与“韧劲”上。
如果一定要为“骨法”找一个相近的词语,也许只有传统武术中所谓的“内力”勉强可以比拟。